澳门新莆京游戏app大厅

重庆:构建国内最为完整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

澳门新莆京游戏app大厅2023-11-10 647

电车资源获悉,11月6日,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方面,《方案》明确:

1)加强整车产能整合,推动整车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燃油汽车产能向新能源汽车产能切换。加快整车产品结构调整,支持优势企业打造市场认可度高的产品矩阵。

2)大力发展汽车芯片、汽车软件、电池、电机、电控、热管理等关键系统及其核心零部件,推动传统燃油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快转型,构建国内最为完整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

3)加快充换电、加注氢、车路协同、智慧立体交通等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国领先的应用生态。支持优势整车企业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促进智慧出行等后市场环节发展。

4)加快渝西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引导渝西地区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方向,深化与我市中心城区和成都市整零配套,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重庆:构建国内最为完整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


原文如下:

近日,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全文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所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坚持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工作导向,以数字化变革为引领,优化制造业产业体系、发展动能、市场主体、组织方式和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生成能力、产业迭代能力和产业把控能力,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重庆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夯实产业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7年,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实现以下目标:

——规模能级实现新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迈上4万亿元台阶,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至28%,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创新赋能实现新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超800亿元,投入强度提高至2%,有研发机构、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分别提高至40%、60%,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至50万元/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提高至92以上。

——结构优化实现新突破。“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至36%、22%,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提高至40%。

——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新突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2年累计下降13%,二氧化碳排放的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

——空间布局实现新突破。全市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渝西地区成为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新高地。产业园区经济发展主战场地位更加巩固,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的比重提高至90%,单位工业用地产出提高至75亿元/平方公里。

——企业主体升级实现新突破。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过百亿元和上市工业企业分别增加至5家、50家和100家,实现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四个“倍增”,四类企业分别增加至30家、500家、1.27万家和8.6万家。

三、加快构建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一)聚力打造主导产业集群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加强整车产能整合,推动整车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燃油汽车产能向新能源汽车产能切换。加快整车产品结构调整,支持优势企业打造市场认可度高的产品矩阵。大力发展汽车芯片、汽车软件、电池、电机、电控、热管理等关键系统及其核心零部件,推动传统燃油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快转型,构建国内最为完整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加快充换电、加注氢、车路协同、智慧立体交通等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国领先的应用生态。支持优势整车企业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促进智慧出行等后市场环节发展。

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引导品牌商和整机制造企业加大中高端计算机、智能手机在渝布局力度,做优做强两大地标特色产品。加强服务机器人、服务器、物联网设备、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培育,丰富电子终端品类。实施化合物半导体、车规级芯片、柔性面板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提升特色工艺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领域核心竞争力。加快印刷电路板、传感器、被动元器件等电子元器件发展,构建更为完整的电子元器件配套体系。

先进材料。加快冶金、建材、化工等原材料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轻合金、优特钢、精品铜材、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端合成材料,加快形成一批优势产品。加强光伏材料、锂电材料、氢能材料、特种玻璃、特种陶瓷、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特种气体等产业培育,打造产业新增长点。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化基础材料领域布局,有序开展低效产能整合,提升前端支撑能力。

(二)升级打造支柱产业集群

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加强工业机器人、建筑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检测装备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应用,推动关键技术产品与智能制造协同发展。推动传感器件、通信模组和控制系统在各类装备整机上广泛应用,培育成套装备新优势。实施“整机+零部件”双提升行动,推动齿轮、轴承、模具、连接件、密封件等装备基础件升级发展。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加强高标准种养殖基地建设,积极构建大宗农产品集散、交易及配送体系,丰富高品质原料供给。加强现代加工技术研发,促进加工环节减损增效,打造粮油、肉蛋奶、果蔬、休闲食品、预制菜、火锅食材、中药材等标志性加工链条,做强做大中高端白酒产业。加强风味保留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意设计,培育一批“小而美”的美食工业化新品类、新产品。

软件信息服务。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加快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和中国软件名园。发挥软件重大项目引领作用,推动软件开源生态建设。加强工业软件、汽车软件、重点行业应用软件等技术产品研发,丰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体系。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研发应用,提升软件定义与服务增值能力。

(三)创新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新型显示。推动现有面板产能释放。加快Mini LED(次毫米级发光二极管)面板/Micro LED(微米级发光二极管)面板项目论证实施,构筑下一代平板显示先发优势。以面板为引领,带动上游光学材料、玻璃基板和下游显示模组、显示器件等协同发展。加强超高清视频与内容企业引育,推动“硬件+内容”一体化发展。

高端摩托车。加强新能源摩托车及大排量巡航车、赛车、越野车等中高档摩托车产品研发,重构摩托车产品体系。大力发展适配高端摩托车的高端车架、电驱动、调速控制等关键零部件,完善本地配套体系。

轻合金材料。加强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轻合金技术研发,巩固提升航空航天用材等领域竞争优势,扩大适配交通装备轻量化等量大面广需求的产品供给,快速壮大产业规模。以提升精密加工能力为牵引,促进冶炼环节发展,增强上游材料供应保障能力。(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等)

轻纺。顺应新消费趋势,加快培育体育用品、户外休闲用品、适老用品、个护美妆、产业用纺织品等新兴消费品。推动造纸与纸制品、竹制包装、日用塑料、日用玻璃、日用陶瓷等行业加快绿色化转型步伐,建设绿色包装制品生产基地。大力承接国内外服装服饰行业订单。联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一批富有重庆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

生物医药。围绕抗体、重组蛋白及偶联药物、多肽药物、细胞基因治疗药物、疫苗、血液制品等重点领域加大创新投入,推动一批重点产品获批上市。围绕急性传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一线用药需求,加快发展基于新靶点和新作用机制的化学创新药、高质量仿制药、高端制剂及临床短缺药物。大力承接原料药产业转移,做强特色原料药和辅料。抓牢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推行契机,发展壮大药物研发及生产外包(CRO、CMO、CDMO)等业态。

新能源及新型储能。大力推动电化学储能技术产品的发展与应用,积极争取在机械储能、储热(蓄冷)等技术产品领域取得突破,做大储能产业规模。加快风力发电机组、智能变压器、智能开关柜等产品迭代,增强竞争优势。加强工业副产氢利用技术研发,积极培育太阳能光伏、抽水蓄能水轮机、氢气制备与储运等技术产品,丰富产业体系。加强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技术集成应用,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四)培育壮大“新星”产业集群

卫星互联网。加快卫星通信网络建设,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推动卫星通信技术、北斗技术等多技术融合,部署开展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试点示范,孵化商业模式。以商业营运为牵引,带动低成本卫星、卫星高集成度系统、通信芯片、通信模组等环节发展,延展产业链条。推动支持卫星通信技术的通信芯片、通信模组在汽车、消费类电子等产品中植入,扩展应用场景。

生物制造。研究化工原料和过程的生物技术替代路径,加快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生物农药等生物化工产品发展。加强食品合成生物工程技术、食品生物高效转化技术等生物食品技术研发,抢占新型食物系统发展高地。做好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等其他生物制造领域研发布局,拓展生物制造产业体系。

生命科学。系统布局脑与类脑科学、细胞免疫、人体细胞重编程、基因组化学合成等领域研发力量,争取发现若干重大疾病预防与治疗新机制。以预防与治疗新机制为牵引,贯通基础研究、临床医学研究和产品研究,促进前沿医疗技术转化与临床应用,带动新型药物、人造器官等产业发展。

元宇宙。加强人机交互、先进计算等技术研发,加快交互终端产品发展,突破人机交互瓶颈,增强人机交互体验。加强三维图形图像引擎、数字建模、数字设计等数字工具研发,做好IP培育和保护,繁荣数字内容。探索交互技术在工业、商业、文旅、医疗等领域应用场景,培育行业级解决方案。

前沿新材料。加快气凝胶、石墨烯、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等产业化、商业化步伐,促进超材料领域发展。加强第四代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智能材料、新型超导材料、新型储能材料等研发布局,争取形成一批具有广泛带动性的创新成果。

未来能源。加强新型高效低成本光伏发电、风电等研究,促进新型能源技术发展。积极布局绿色高效石化能源开发利用产业,探索布局光解水制氢、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等氢气制备“新赛道”。大力发展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密切跟踪新一代核电技术、下一代太阳能技术发展。

高成长性产业。聚焦细分领域,突出专业化、区域化发展路径,培育壮大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AI及机器人、服务器、智能家居、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智能制造装备、动力装备、农机装备、纤维及复合材料、合成材料、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一批高成长性产业集群,进一步丰富全市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四、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

(一)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贯通行动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大企业研发总部引育力度,支持优势企业或转制院所牵头建立法人化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更多产业科技创新节点。支持领军“链主”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构建以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打造以企业为主体、沿产业链布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以打造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为引领,聚焦制造业基础领域和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定期发布技术需求目录,针对性部署一批重大(重点)科技专项,推行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加快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到2027年,全市累计新建企业牵头的各类市级科技与产业创新平台300个以上,制造业领域累计取得50项以上填补空白、引领未来的重大科技突破。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瞄准产业未来发展方向,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支持优势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一条龙”推进原创性突破、应用性转化和规模化量产,从源头拓展产业新领域、开辟产业“新赛道”。加强全球科技成果捕捉,加快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加强孵化器、众创空间、技术交易市场、专利导航服务基地、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引育,推动组建国家技术转移成渝中心,打造金凤科创园等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构建“点、线、面、网”科技成果转化网络。做优做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实施“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试点示范。定期发布创新应用场景和城市机会清单,畅通“应用—反馈—迭代”成果转化循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到2027年,全市累计推广应用技术成果500项以上。

(二)实施优质企业集聚培育行动

引育更多领军“链主”企业。全面加强央地合作,争取中央企业更多重大生产力在渝落地。开展招大引强专项行动,吸引更多制造业领域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等来渝布局。实施领军“链主”企业跨越发展计划,对纳入跨越发展计划的领军“链主”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扶持,支持企业扩大在渝投资,鼓励企业有效对接和利用全球资源,通过兼并重组、资本运作、战略合作等方式沿产业链上下游加强资源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加快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

推动中小企业梯度成长。建设一批配套服务齐备、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中小企业生态家园,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发展空间,促进生成更多中小企业。实施“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加快形成一批支撑全市制造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后备力量。搭建集合技术研发、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融资等服务的中小企业服务资源池,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优质中小企业开放,促进中小企业沿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道路成长壮大。支持各类中小企业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

促进各类企业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大手牵小手”行动,优化升级“渝企零距离”供需对接平台,定期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对接活动,促进就近充分配套。实施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伙伴计划,鼓励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企业开放资源、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协作生态。坚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市属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集中,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积极争取先进制造领域外商投资,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

(三)实施重庆制造提质增效行动

优化产品品类。支持企业梳理现有产品类型,整合淘汰市场认可度不高、性能类似产品,优化完善主干产品体系。引导企业面向新场景,大力开拓现有产品新市场、新用途。引导企业建立新产品储备一批、在研一批、上市一批滚动开发机制,加快新产品上市与现有产品迭代。支持企业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与柔性化生产,提升差异化产品供给能力。支持企业强化专利创造与储备,提升产品定价权。到202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至30%。

提升产品质量。支持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积极参加各类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加快重点领域标准制定修订步伐,扩大先进标准供给,发挥市场标准强质量的作用。推动企业广泛开展质量攻关、质量改进、质量发明等创新活动,加快破除质量提升瓶颈。引导企业面向国外先进标准开展对标达标行动,推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发展,支持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建立完善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加强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推动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测量、计量、认证、检验检测能力。

培育知名品牌。推动企业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提高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综合能力,加快形成一批与消费行为相适应的大众品牌、优质品牌和高端品牌。支持企业实施多品牌战略。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合力打造行业品牌、区域品牌和集群品牌。引育专业化品牌培育和运营服务机构,加强品牌理论、价值评价研究,提升品牌运作能力。统筹推进商标、老字号、专利、著作权等保护工作,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等违法行为。

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培育更多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研究院,打造一批工业设计生态家园,加快建设工业设计示范城市,积极创建世界设计之都,更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所需服务供给能力。引导制造企业增加服务要素投入,布局新零售渠道,加快由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与增值服务转变,重塑企业盈利结构。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壮大共享制造、设备健康管理等业态,支持平台企业通过反向定制等方式带动制造企业发展。到2027年,全市累计实施100个以上服务型制造试点项目。

(四)实施全面数字化转型行动

推动产业治理数字化。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底座,融合贯通基础设施、数据资源、能力组件、业务应用四层体系,打造数字经济系统,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智治水平。围绕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任务,建设“产业大脑”,面向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数字化转型、企业精准服务等重大场景打造一批“三融五跨”重大应用。到2027年,全市累计形成10个具有全国引领性和重庆辨识度的重大应用。

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深入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快关键工艺设备更新换代,深化数字化装备、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以“产线、车间、工厂”为基本单元梯度实施智能化改造,逐步实现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态数字化转型。加快人工智能、数字孪生、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的融合应用,形成一批智能制造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到2027年,全市累计新建2家以上智能制造“灯塔”工厂、50家创新示范工厂、50家智能工厂和500个数字化车间。

推动产业组织网络化。加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扩容升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深化二级节点应用推广。加强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引育,推动开发一批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产品和服务,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支持领军“链主”等优势企业延链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产业生态一条链、数据协同一张网、应用服务一平台的“一链一网一平台”赋能生态。推动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分类分级,提升工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到2027年,全市累计建成15个“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项目。

(五)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

深入开展节能减碳。大力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监督管理和技术支持,推动锅炉(窑炉)煤改电(气)、重点用能设备升级替代和余热余压利用,促进能源消费低碳化。支持企业挖掘管理节能空间,完善能源计量体系,建设重点领域能源管控系统,协同推进用能数据与碳排放数据的收集、分析和管理。推动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探索建立园区级、行业级、城市级能源大数据平台,提升能量流、碳足迹等追溯分析能力。到2027年,全市工业重点领域建成产能全部达到能效基准水平,能效标杆水平产能保持在30%以上。

健全绿色制造体系。加快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建设,探索开展绿色智能工厂试点,积极培育“超级能效”示范工厂、“零碳”示范工厂。推动绿色设计基础数据库建设,支持企业选用绿色材料、低功耗零部件、绿色包装和开展绿色产品自我声明(自愿认证),发展绿色设计产品。支持优势企业实施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将绿色工厂纳入合格供应商,采购绿色产品,构建绿色供应链。到2027年,全市累计新建200家绿色工厂、50家“绿色+智能”示范工厂、1家“超级能效”示范工厂、1家“零碳”示范工厂和20个绿色园区。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以绿色化转型重大项目为牵引,带动相关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发展,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和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企业、园区、产业集群间能源互济、链接共生和资源共享。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强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引育,打造再生金属、再生非金属、再制造、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静脉经济”产业链条。推动工业副产石膏、赤泥、冶炼渣等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高值化综合利用,发展工业窑炉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市政污泥、危险废物、医疗废弃物等业态。积极推进工业尾气回收利用。到2027年,全市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保持在70%以上。

(六)实施产业布局调整优化行动

加快渝西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引导渝西地区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方向,深化与我市中心城区和成都市整零配套,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全市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轻纺、新能源及新型储能、高端摩托车等先进制造业集群重要承载区,推动渝西地区先进制造业一体化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优化中心城区制造业功能。提高中心城区产业准入门槛,不再新布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制造环节、一般性装备制造基地等功能和设施,逐步疏解相关领域现有功能和设施。推动中心城区加强企业总部、研发总部、结算中心、平台企业等市场主体引育,加快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整车、软件信息服务、研发服务等高端产业与价值链高端环节发展,在确保制造业规模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显著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强化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旗舰功能,打造代表全市制造业发展最高水平的“展示窗”和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策源地”。

推动市内其他区县特色联动发展。推动涪陵区、长寿区大力发展先进材料、新能源及新型储能、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等产业集群,加快承接中心城区整机整装及配套转移。推动綦江—万盛、南川发挥比较优势,聚焦清洁能源、绿色化工、轻合金材料、新型建材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推动“两群”地区构建以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为支撑,以特色装备、清洁能源、绿色建材、轻纺等为补充的产业体系,提升绿色化发展水平。推动区位相近、产业相关的区县以产业链为纽带深化分工协作,培育形成“长涪垫梁”“万开云”等若干先进制造业集聚板块。

(七)实施深化开放合作行动

深度融入制造业国内循环。对接实施好国家产业链关键环节产能储备和备份部署,积极承接重大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转移。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重大生产力有序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信息网络、应用场景等产业配套设施共建共享,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密切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长江经济带其他省份产能和技术合作,提高鲁渝对口协作中的先进制造业规模,加强与西部省份能源、资源和产业领域合作。

更好融入制造业国际循环。办好西洽会、智博会等活动,扩大重庆制造全球影响力。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优势,以通道沿线国家及地区为重点,接续实施“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支持本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摩托车、动力装备企业加快国际化、品牌化战略提升,布局海外业务,形成技术、品牌双输出的国际化经营体系;推动智能装备企业“工程+产品+服务”一体化“走出去”;推动先进材料企业深化资源开发合作;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东盟优质特色农产品打造国际合作产业链。加快推动自贸试验区制度集成创新和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创新发展,培育外向型经济新领域新业态。

(八)实施要素保障能力提升行动

提升金融保障能力。实施企业上市“千里马”计划,加快优质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完善担保增信、风险分担等制度安排,更好发挥政府“桥梁”作用。推动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和文化建设,优化股权结构,做好各类信息披露,提升资本运作能力,拓展融资渠道。引导私募基金投早、投小、投创新,支持优质企业发展。引导银行业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采用联合授信、投贷联动等方式满足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融资需求,支持围绕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创新金融产品,提高中长期贷款占比。支持保险机构扩大对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等创新产品的保险覆盖范围。

提升人才保障能力。定期发布制造业人才需求目录,引导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加快布局契合发展趋势的新专业与交叉专业。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共建共享现代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迭代升级市级人才计划,建立健全以市场主体实际需求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和政策导向,推动各类人才政策更多向制造业领域倾斜。完善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庭成员的配套服务举措,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向我市集聚,加快引进一批全球顶尖人才。弘扬企业家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渝商培养计划,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家队伍。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大力实施“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加大技能人才知识更新力度。

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加快疆电入渝、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等重大通道和市内电源项目建设,加强新通道和新电源项目论证,提升电力供给能力。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降低终端用电成本。推动园区、企业建设光伏等小型分布式电站和分布式电网,运用智慧能源、数字能源技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大天然气(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推动天然气(页岩气)增储上量,扩大天然气就地利用规模。

提升用地保障能力。扩大增量供给,重点区域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工业用地按不低于城市建设用地30%的比例配置。强化存量思维,依法依规盘活利用低效闲置用地。全面推进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推动土地复合利用、空间分层使用、地上地下综合开发,探索实行产业链供地,提升工业用地效率与效益。

五、加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全面领导,发挥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作用,细化明确市级部门责任,严格压实区县责任,构建跨界融合、高效协同的制造业治理架构,共同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产业研究,根据世界产业技术变革方向以及我市产业发展实际,不断迭代升级、更新完善全市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强化产业统筹,分区县确立原则上不超过2个主导产业和若干特色产业,加快编制产业地图,指导各区县找准细分赛道,促进各区县分工协作、特色发展。

(二)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切实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推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常态化,探索开展企业执法监管“综合查一次”。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迭代优化“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平台功能,深化实施重庆市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全面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高效迅捷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落实重庆市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行为清单,促进政企沟通协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对损害营商环境行为加大督查问责力度,构建政府服务企业、企业依法纳税良性循环。

(三)推进政策集成。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迭代升级助企纾困政策体系,推动各项政策直达快享。优化市级工业和信息化、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提高政策精准性、增强企业获得感。强化科技、商务、人才等财政专项资金政策集成,促进更多财政专项资金向制造业倾斜。运营好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等政府引导性基金,加快组建重点领域子基金,加强政企互动和市区(县)联动,提高基金投向与制造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重点项目的适配度。落实政府采购中小企业份额预留和价格扣除等政策,逐步提高国有企业采购首台(套)产品和服务的比例。

(四)夯实园区载体。积极稳妥推进开发区(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园区管理体系。围绕园区产业方向,适度超前部署标准厂房、废水集中处理、固废处置、金属表面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服务平台,增强对产业的适配性。合理有序划分园区内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促进产城景融合,构建宜业宜居环境,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加强园区与市内主要交通节点连接通道建设,完善园区物流体系。

(五)强化招商引资。围绕全市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方向,建立重要产业链知识库,全面理清关键环节,指引招商引资方向。瞄准“大终端”“新终端”等引领性环节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强目标企业梳理,做好重大项目储备谋划工作。建强招商队伍,用好资本招商、场景招商、生态招商和平台招商等手段,提高招商效率。加强招商项目统筹,逐步统一招商政策标准,健全招商项目“首谈”“对口”机制,减少招商无序竞争。

(六)严格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和优质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通过“赛马比拼”“五色图”等方式对各级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各级各部门要压实工作责任,组建专班、落实专人,健全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加强督促检查,形成系统集成、精准施策、闭环管理的工作机制。强化宣传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本文来自:盖世汽车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311/10I70369319C1101.shtml

在线留言
思洋广州网站建设公司